雍和宫的东书院 揭秘“五福堂”匾额玄机
2018-08-17 09:42来源:北京日报
李立祥作
京城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以其红墙黄瓦、高大的殿宇彰显着宏大与辉煌。而在1900年以前,雍和宫的东墙外,即现在雍和宫小学到雍和宫僧舍的位置,连同附近的地界儿,曾有一片青砖青瓦的古建筑群,与雍和宫寺院建筑呼应,这就是雍和宫东书院。
花园式的东书院建筑格局
东书院又称东花园、东行宫。清乾隆年间,其规模与一墙之隔的雍和宫寺院建筑群大体相当,而风格迥异。早在清“禛贝勒府”时期,此院就已有楼、阁、堂、室等,室内陈设有桌案、围屏、座椅、瓷器。院内植多种树木花草,为贝勒及福晋读书阅典、赏花观月之所。一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清宫廷将雍亲王府升格为皇家行宫,赐名“雍和宫”,并对东书院的建筑进行了全面修葺,扩建了大和斋、五福堂、如意室,增建了平安居、画舫、北大门、后延楼、大块文章台以及海棠院等园林建筑,并选太湖石垒成假山,环以水池,成为王府内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
当年,东书院是以大和斋、五福堂为中心的园林建筑。院内的假山有三个山洞,为出入大和斋的门径,其东面的画舫呈船形,亦有院落,曲栏回廊环抱,中有方砖墁地的荷花池形广场,北面有大块文章台,系雍亲王府时期建的戏台。戏台对面为五福堂,是皇帝及府内眷属听戏之所,其后有三间书房,乃是听戏时皇帝休息的地方。大和斋西面有花园,称“香红雨”,又称“海棠院”,院内花木扶疏、楼台掩映、回廊相通,并植有数株西府海棠。前有二殿,称清晖室和赏心斋,循廊往北,有十数间通脊连檐的房屋,称西长房。由海棠院往北还有13间延楼,西为祭斗星的斗坛。清震钧所著的《天咫偶闻》载:“宫之东为书院,乃昔之山池,入门为平安居、如意室,石假山环之。正室曰太和斋,后为海棠院,又后延楼一带,树石丛杂。室中陈设,贴落胥乌,号神鼎之遗。”雍和宫改建为寺院后,东书院升为行宫。
典雅的匾额楹联
东书院内各堂、室均题有匾额与楹联。成书于嘉庆五年(1800年)的《国朝宫史续编》一书,对雍和宫东书院的描述最为详尽:
“宫之东为书院,门三楹,入门为平安居,匾为世宗宪皇帝御笔。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因寄所托’。后有书室三楹。其北有堂。堂后为如意室,匾亦世宗宪皇帝御笔也。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与天游’。东室为佛堂,联曰‘于澹泊巾寻理趣,不空色际忘言诠’。西室内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为善最乐’,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情将物处适,道与古人期’。如意室之后,正南向为书院正室,世宗宪皇帝御笔匾额曰‘大和斋’。又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为善最乐’,联曰‘种德在宽仁,俾昌尔后;立身为忠孝,永建乃家’。东寝室,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窗含远色’。西室屏门上,前曰‘勤农’,后曰‘课织’。并绘耕织图于屏间。庭中为山。山东南有亭,世宗宪皇帝御笔匾曰‘翼然’。亭后殿二重,其前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静挹化源’。大和斋之东,其南为画舫。舫之后,左右回廊相接,北向有台,匾曰‘大块文章’。其南墙正室与台相对者,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五福堂’。堂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悦目赏心’,联曰‘大德日生,到处和风甘雨;与民偕乐,随时击壤歌衢’。堂后书室数楹,匾曰‘幽偏自怡’,联曰‘健行乾不息,逊志益无方’。”
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在东书院随景取意撰题了匾额与楹联,与一墙之隔的寺院相较,更具清新典雅之风。
东书院广场北面的大块文章台为戏台,当年,皇帝常到东书院看戏。至乾隆年间,演戏更为频繁,并多于每年元旦、佛教节庆日演戏。
皇室与东书院关系密切
清皇室与东书院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先说五福堂,在王府刚落成时,胤禛请其父玄烨(即康熙皇帝)率后妃在此听戏,玄烨见围绕其左右的儿孙,感慨五世同堂,甚为欣喜,命笔墨伺候,取“五世同堂”意,书“五福堂”匾额,悬挂于堂内。
再说如意室,这如意室的西里间,是爱新觉罗·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的出生地,他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八月十三在此出生。如今,在雍和宫法轮殿后面陈列的洗三盆,即是他出生第三天时洗浴用过的盆,又名鱼龙变化盆。他在东书院生活了近12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从这里去宫中,故对这里感情笃深,晚年常赋诗抒发对出生地的眷恋之情:“此室幼居曾,偶来感弗胜。无端朝夕里,不觉岁年增。墙见真徒语,庭趋那再能。踟蹰缅如意,可未负丕承。”诗中提到的“如意”即如意室。这如意室的位置,大致在今雍和宫小学操场附近。
后来,东书院具备了多重功用:乾隆诞辰日,清帝要到大和斋食以粳米和莲子等熬成的莲子粥和奶制点心。逢祭地日,清帝要亲临地坛主持祭地大典,后至雍和宫东书院,“岁时方泽毕事,临此园少歇,进膳更衣。从臣亦去朝服,换常服,定制也。”东书院成为清帝在雍和宫礼佛和在地坛祭地之后休息更衣之所。光绪年间,主管全国教务的喇嘛印务处曾设在东书院内。
东书院几遭火难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京城,庚子之变使贪婪的列强找到了借口,蜂拥而入的强盗大规模劫掠。由于东书院存有许多瓷器、木器、字画等宝物,因之未能幸免,被烧毁了不少房子,多处建筑成为断壁残垣,剩下的有东书院部分殿堂以及中部的几座假山,还有北部的十三间佛楼等。至光绪三十四年,大和斋等建筑又遭火灾:“东书院大和斋不戒于火,延烧殿座房间……”那些没被烧毁的假山和汉白玉的井口等,一直留存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至今,雍和宫藏有雍正、乾隆、光绪朝的瓷器、木器、字画以及端砚、笔筒等文房四宝,其中部分应为当年东书院劫后余生之物,抚今追昔,更显其珍贵。
1995年,为改善雍和宫僧人的居住条件,在东书院后延楼的位置盖起了二层仿古式新僧舍,2001年又在其西面建起了仿四合院式的僧人新校舍,余地早已成为学校、幼儿园、居民楼。昔日辉煌的东书院,连同这里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
[责编:庞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