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素描:藏在细节里的温情

苏海江

2018年08月30日09:3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精微素描:藏在细节里的温情

  火柴(素描) 陈煜

  十七岁——妈妈的绿暖壶(素描·局部) 王中艺

  工作于街头的风景——地铁口老奶奶的针线团(素描) 黄丽荣

  平凡生活之建筑工地——簸箕(素描) 纪宇玺

  十七岁——乒乓球拍(素描·局部) 张越

  【艺境观象】

  1.寻找平凡背后的故事


  2017年国庆假期,一位中央美院的大一学生来到北京的建筑工地,考察建筑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她记录下了自己的体会:“我深入工地,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环境,深切地体会着这些人的平凡与辛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被他们的朴实与善良打动。尽管多是外来的务工人员,不习惯说话,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但是仍热情地给予我帮助。‘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国庆长假他们仍独自待在陌生的异地,每天与灰尘黄土相伴,与深深的乡愁相伴。虽然只有短暂的相处,但依旧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家乡亲人、故乡故土难以言表的思念。”

  这位学生,依据她与建筑工人在接触中的所感所悟,以工人师傅的真实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马扎、炊具、簸箕等小物件为素材,绘制了素描笔记绘本,并创作了素描作品《平凡生活之建筑工地——簸箕》。作者在总结中记述到:“简单的几件小物品,虽不能代表他们的一切形象,却依然可以反映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在对这些物品的深入研究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平凡的建筑工人的多彩人生,也相信精微素描创作会锻炼我们沉稳的性格和一双发现趣味的眼睛,在观察事物中能够给人全新的体验。对质感、构图、结构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锻炼出细腻的观察方式,让我体会到生活中最平凡的美与爱。”

  《平凡生活之建筑工地——簸箕》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全国巡展项目,即将走遍全国十余个省市,走入几十所大学和艺术学院。这是作者考入美院后,在第一堂基础课中完成的素描作业,这堂课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精微素描课程。

  我们整理了2014年到2017年间大学一年级的精微素描作品270余幅和记录他们创作过程的素描笔记绘本百余本,策划组织了“尽精微·精微素描全国巡展”,正在北京太庙艺术馆举办的“目营心匠——精微素描绘画作品展”就是该巡展的组成部分。

  “目营心匠”出自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富郑公园》,取仔细观察测量,巧妙构思设计之意。正如本次展览的主旨“劳动创造生活”,展示作品涵盖工、农、商等多行业的工具和衣、食相关等的常见之物,侧重于对劳动、对工匠精神的颂扬,这与精微素描教学的主张和实践有着高度的契合。放慢脚步,静静驻足,地铁口老奶奶的针线团、建筑工人的草帽、妈妈的绿暖壶、修锁匠的螺丝刀……一幅幅具有震撼视觉效果的精微素描作品,将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观察常见之物的精神世界。

  对于生活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基层百姓生活的关注是精微素描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主题“工作于街头的风景”,题目源于今天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这些诸如早餐摊点、街头商贩等我们身边的基层劳动人群,每天工作于街头,但对于真实的他们,我们又很陌生。课程中,同学们主动去接触、了解他们,有位同学关注的是街头早点摊卖油条的师傅,从生疏到成为朋友,从拒绝同学画他的笊篱,到把笊篱送给同学,是一段平凡但又令人难忘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能经历这种主动参与社会的活动,真是太好了。锻炼了自己社交能力的同时对这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自己的手绘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总结中这样写道。

  正是因为精微素描课程首先强调的是走入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平凡百姓,才能产生一批高水准的作品,形成此次展览的鲜明特色和面貌。

  2.在“精微”中写实生活

  精微素描所描绘的对象,是人们日常所能见到的极为平常的物品,但又与常见的静物画完全不同,或者说观众第一眼看到精微素描绘画作品时,不会简单地看到一个静物的存在,而是首先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精微素描写实的绘画语言,让观众的视觉感受一目了然,它贴近寻常百姓的欣赏习惯,将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细细讲述。

  “精微”二字,既是作品的风格,也是绘制的技巧。把一个客观对象放大十几倍的描绘,引导作者尽可能入微地观察,深入地表达,精微素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脱胎换骨的新貌,由此成为新颖的素描气象,拓展了素描语言的表现力,使平凡之物散发出感染人的光彩。尤其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微观写照,传达出时代变迁的宏观风貌。

  精微素描入微的观察方法与描绘方式,还是一种体验沉静与专注的工作状态,培养匠心精神的修炼方法。学生们专注力的提升在精微素描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得以实现。无限深入的观察、认识、描绘,与持续一贯的专注状态,使得学生们探究得越深入,越会有一番震撼人心的感受。

  由于精微素描的创作从寻找故事和情感入手,表达的冲动和欲望使学生们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在创作中得到提升。学生们投入巨大精力,工作量和专注的工作状态达到极致,数周连续挑灯夜战的景象成为精微素描课堂的常态。《十七岁——乒乓球拍》描绘的是作者对美好中学时光的回忆。仔细观察会发现,画面中球拍上的颗粒一共2047个,作者是一粒粒计算着画出来的。每个颗粒上又有九个小格子,画面共呈现出将近2万个小格子。这样的表现不是为了追求猎奇和表面的绘画技巧,作者对于自己专注力的考验,以及画面呈现出的精致细节格外动人。

  3.探索素描新气象

  精微素描绘画作品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创作于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课堂上,它的作者通常是只有18、19岁的大一新生。看过精微素描作品的人们总会问,这是怎样一堂课?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堂课?老师是如何构思和设计这样一堂课的?

  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长久以来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创作课程两个阶段。其中,基础教学局限于课堂上的封闭教学,且当下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入学前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艺术学习中的视野。精微素描教学的形成,就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作为一门基础课,精微素描在课程设计中,重新思考了基础的价值、作用和如何为学生打下这个基础,更加强调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亲情、友情的珍惜,设计了在社会考察和社会体验中寻找故事的课题,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故事,来感受温暖的情感交流。

  学生从生活现实中有了感动,找到了表达的路径,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接下来的课程中安排了结构研究、空间研究、构图研究、材料技法研究等课题,学生们以情感为主线,针对“寄情之物”展开多视角、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为精微素描创作做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同时进一步推敲和完善创作的构思。课程中所设计的多个课题形成了相互关联和有序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实现一次艺术创作的完整体验。“课堂课题化——课题模块化——模块榫卯化”成为精微素描课的教学方式,展览现场配合精微素描作品陈列的素描笔记绘本,整理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经过文字梳理和注释,更像是一部精微素描创作过程的文献记录,全方位地呈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素描课程是美术学院重要的基础课程,精微素描课程在原有素描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素描认知方法,打通了原有基础教学中的技术训练和创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创造性训练之间的关联,在基础技能、技巧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更宽阔的文化视野和贴近生活的文化情怀。课程结束时,学生们练就了严谨的创作方法,体验了专注的做事状态。课程的设计也为学生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打开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窗口。

  尽精微地关注,尽精微地表达,用心观世界,以心致广大!可以讲,“素描”对于课程来说只是一个“借口”,培养一颗有爱而专注的心,一个不急不躁、常怀谦卑之心的人,才是精微素描教学的真正期望。

  (作者:苏海江,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编:鲁婧、王鹤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