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读书 三分写字 三分画画
2018-08-09 09: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陆俨少先生的启示
陇上黄云稻熟天 陆俨少 135×66厘米 1964年
当代中国画坛有“三多”,即画院多、画家多、活动多。画院有官方民间之分,官方画院又有国家、省、市、县级别之分,民间画院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画院数量之多,一时难以统计。画院多画家更多,画院里有画家,画院外也有画家,有专职画家,还有业余画家,画家的确切数量也难以统计。至于画坛的活动,包括展览、笔会等每天都有,很多画家在活动中忙得不亦乐乎。与“三多”形成对比的是当代中国画坛还有“三少”,即下功夫读书的画家少,下功夫习字的画家少,画出的精品少。很多画家嫌读书习字费时费力而偷懒,心态浮躁,自然也画不出精品来。
“三多”当然可以说是繁荣,画院多、画家多、活动多是繁荣的标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有些乱象。画院太多就容易出乱象,画家太多就会有滥竽充数,活动太多就容易浮躁。而“三少”问题更大,读书少则学养差,习字少则基础薄,学养差、基础薄,想出精品也难。
画院的画师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主力,应该多出精品,出精品的前提是练好内功,读书和习字是内功的重要方面,老一代画师比较注重读书和习字的训练。如何练内功,讲得好也做得好的典型是浙江画院首任院长陆俨少先生。
一个画家,在练内功的时间和精力上如何分配,陆俨少有一段名言:“读书四分,写字三分,画画三分。”把读书放在首位且分量最重。画家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增加学问,提高修养,以此来促进创作的提高。关于读书和练字的重要性,陆先生还说过:“学画的提高,还必须借重其他学问,扶挟而上,通常‘诗、书、画’这三者是互相最接近的姐妹艺术。如果只学画而不接触诗与书,也一定会妨碍以后的提高。”(《山水画六论初讨》)他还说:“如果一头只埋在画里,没有其他学间的互相促进,到一定程度,再提高是很难的。”(《山水画刍议》)从实践上看,陆俨少也是把读书问学、写字练笔作为重要的内功修炼的。他早年就喜欢读古文古诗,读《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读柳宗元、苏轼、黄庭坚的小品文和题跋,读杜甫等人的诗,并且自己写诗作文,打下了深厚的诗文基础。陆先生的古文功底好,诗词功底好,一生随手写出了大量的诗文题跋,诚如他在《诗文题跋自序》中所言:“好缀小诗短文,每盘礴初就,兴到点笔,随意数行,以摅写心灵,叙述缘起,前后亦无虑数百千条。”陆俨少是善诗文的画家,是画家中的文人、诗人,正因为人有文气,有学问,其绘画作品也显示出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也正是因为他对杜甫的诗意有深刻的理解,是杜甫的知音,才画出了当代美术史上的杰作《杜甫诗意图》。
陆俨少是书画兼修,他对书法所用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低于他对绘画下的功夫。他学书的特点是学古求化。即“予尝有志学书,记在少时,为之也勤,朝夕临池不辍。日数十纸,随手抄录前人诗文,而未尝临摹。间则读帖,以指划肚而已”。他运用“熟读”“读看默记”“以指划肚”这种“古化为我”的学习方法,是以我为主,将学习对象的某些形体或精神气质不断添加于“我”的书法,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法。在《陆俨少自述》中,他曾回顾几十年的学书办法:“我初学魏碑,继写汉碑,后来写兰亭,学杨凝式,旁参苏米,以畅其气。”他用力最多的是王羲之,对《兰亭序》《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认真揣摩,勤奋钻研,一度曾以《兰亭序》作为范本,每天临习两遍。坚实的王字功夫,为其后来的书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凭借深厚的功底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陆俨少书法形成了自家的独特面貌:行云流水,舒卷自如,颇有诗情画意。沉着痛快的用笔,富有意趣的结体,随势生变的章法使陆俨少的书法充满了个性,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他的代表性作品看似貌不惊人,实则内蕴丰富,能经得住细细推敲。陆俨少是善书法的画家,是20世纪画家书法的突出代表。放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看,也具有突出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陆俨少把书法方面的深厚修养和坚实基础运用到绘画方面,将书法的笔墨渗入到山水画创作,创造了圆融无碍、卷舒自在的“陆氏山水”。
腹有诗书气自华。陆俨少诗文书画兼修,读书、写字、画画三者合一,用读书充实学问修养,用书法充实笔墨皴法,借助诗书修养充实画艺,提升画品。终成一代大家。
今天,陆俨少先生的经验更值得借鉴,因为他发扬光大的是诗书合一的传统、书画合一的精神。诗、书、画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为美术理论家、书法家 李一)
[责任编辑:杨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