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劫难下,那个温柔而坚韧的女画家
王祎2018年08月13日08:50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陈君慧夫人像
来源:《中国美术报》第116期 美术副刊风起云涌、离乱动荡,是今天我们对民国时期的一个印象,但中国女性绘画发展的高峰也恰恰出现在这一时期——民国时期的女画家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人生经历、绘画风格更是各有千秋,但她们都以绘画表现了对世界与自我的关注,获得了生命的延展以及感情升华,她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本文主人公——方君璧就是其中夺目的一颗。
从方家十一妹到巴黎女画家
方君璧1898年生于福州,家中儿女众多,兄弟姐妹共有11人,她就是最小的那个,被家人称为十一妹。当时福州是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之一,福州九彩园方氏家族借经营茶叶贸易而逐渐发展起来,后又在湖北汉口经营公信存公司,富甲一方。
方君璧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戊戌变法失败之际,风雨飘摇的中国在风暴中进入20世纪,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无数大好青年投身洪流,为苦难中的祖国甘洒一腔热血。方家子弟将个人命运与中国的政治紧密相连,被誉为“满门英烈”。方君璧的兄嫂、姐妹多为同盟会元老,如六兄方声涛是同盟会首批会员、福建省主席,七兄方声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建十杰”之一,而她的七姐方君瑛、八姐方君笄、嫂子曾醒和郑萌、王颖都以女子之身,先后加入同盟会。
民国成立之后,方君瑛无意当官,一心想实现她的“力学救国”之理想,于1912年申请官费前往法国留学。与其同行的,除了方君璧,还有她的四嫂曾醒,还有曾醒的十弟、后来成为方君璧丈夫的曾仲鸣。当时,方君璧14岁,曾仲鸣16岁。
初到法国,方君璧随姐居于蒙塔奇区,这里聚居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其中就有蔡元培等人。由此,方君璧也近水楼台,得到蔡元培教授中文、书法、诗词,良好的国学素养对她日后的绘画艺术影响深远。
1915年,方君璧考入波尔多美术学校,一年后离开波尔多回到巴黎朱里安画院学习美术,为考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做准备。1920年,方君璧成为第一个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生,在法国著名画家FerdinandHumbert画室学习,开始接受系统的学院派训练。
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是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齐肩的殿堂级美院,它有多难考呢?徐悲鸿当初因为法语挂科,只能在这里做个旁听生。从这里,方君璧正式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
在接受了五年的系统学院训练后,方君璧再次创造了一个第一:成为第一位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的中国画家。1924年,她的油画作品《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参加了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并入选,一经展出便在巴黎艺术圈和媒体圈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方君璧本人的照片和油画成为法国各大主流报纸刊登的对象,《巴黎妇女画报》评价道:“其画能合东西两方特长——西画重逼真,劣者则流为苦涩无味;东画主神韵,劣者则必至虚无不肖——今方女士拾短取长,故正为可观。”她也因此被法国艺术界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巴黎美术杂志》更将《吹笛女》选为封面登出。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学院派严谨的形体塑造和光影透视,清晰准确的轮廓线,以西方绘画技法表现了东方温婉典雅的气质,流露出中国画的隽永意境。特别是《浴后》和《裸女》两幅作品,技法与材料是西方的,画面构成却又有着中国画的典型符号语言,背景大面积的灰色调平面化处理,花窗垂帘,婆娑竹影……都是那么的中国!
无可指摘的写实造型功力与东方典雅气质的完美结合,方君璧在巴黎各大展览会上得到了来自艺术界的拥抱。
写实手法与东方气韵
20世纪初留学西方的这批中国画家,都有着如何将中西绘画合于一治的思考,方君璧也不例外。1925年之后,方君璧师从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学习中国水墨,提出写生中国画的概念,开始了将中西绘画方法融为一治的尝试。
《冰肌玉骨》是她最具震撼性的一幅代表作,构图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立轴式,同时结合了中国画诗书画印的艺术特性,风景与人体却是西方写实画法,在山水画中出现写实人体,这在历代中国画当中前无先例。
“我是想把西画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里来,改正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处,能否成功,我亦不计。”
《陈君慧夫人像》是方君璧纸本水墨肖像人物的代表作,画中女子眉清目秀、气质高雅。方君璧采用了中国画勾勒晕染,结合西画的结构塑造和明暗对比,弥补了传统中国画人物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不足,表现了东方女性温润如玉、娟秀端庄的人物特性。
她独特的中西融合画法获得了蔡元培的肯定与赞赏,在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色版《方君璧画集》中,称其“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
生死劫难后的逃离
方君璧从出生就与政治相关联,虽然她对政治毫无兴趣,将绘画视为毕生追求,可是人始终无法逃避家庭的影响。
1939年3月21日凌晨,曾仲鸣在河内被刺身亡,方君璧也在这次刺杀中身中四枪,与死神只有一线之隔的她,最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经此生死劫难,她更加规避政治,一心从艺,终生未再嫁,寄望以艺术忘却失去至爱的痛苦。她的绘画风格在此之后变得更加内敛含蓄,不仅将西方的写实和透视原理融入中国画,也将中国画雅致隽永的意境表现在油画创作中。
《桂圆》和《繁花》,两幅油画却有着水墨画的写意画境,与我们常见的西方静物油画有着明显不同的文化差异,有着极为鲜明的东方情调。尤其是《白玉兰》这幅油画,无论是绘画语言还是技法,青花瓷与白玉兰的中国元素,平涂留白的背景,整幅作品弥漫着特属于方君璧古典优雅的东方气质。
1949年,方君璧带着三个孩子从上海出发,重回法国。此时的欧洲画坛已经是抽象艺术的天下。方君璧一开始也尝试创作了一些抽象艺术作品,但抽象显然并不适合她。经历了艺术上痛苦的思考、挣扎,她决定不再受潮流的影响,回到了自己的风格,继续中西绘画合于一治的艺术创作,形成了更为强烈的个人语言。
她创作的大量花卉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到宋代的工笔花卉的传承,写实的技法立体透视关系、色彩的冷暖变化是纯西方的,流露出的却是东方的温婉典雅气质。她笔下的人物也多是嘴角浮动着似有似无的笑意、俊目修眉、温婉的中国女子,极少见到西方人的身影。
随着岁月的流逝,身处海外的她越发思念故国,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这样的情愫。在1968年出版的《方君璧国画集》序言里,她这样抒发了自己的感怀:“试问孤根何处是,剩此残红片片。”在中国国门打开之后,她四度回国写生,创作了大量水墨写生作品。1978年,值方君璧八十寿辰之际,中国美术馆为她举办了大型画展,成为中国美术馆邀请的第一个海外中国画家。
1984年,在她逝世前两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对这个温柔又坚韧的东方艺术家给予了最大的赞赏与肯定。
果盘
桂圆
(责编:鲁婧、王鹤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