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理/贾引祥


  家人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及解释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重要的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便于查寻,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

《小故事1》:陆倕小故事

  陆倕自幼喜爱读书.六岁时,父亲给他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供他一个人攻读,并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都弄来摆在小茅屋里,让陆倕随时翻阅,但惟独没有《汉书》,他听说不读《史记》和《汉书》不能称为学者,便要求父亲借本《汉书》来读.借回的《汉书》该还了,陆倕却找不到《汉书》中的四卷《五行志》了.父亲每天都追索四卷《五行志》的下落,幸亏陆倕已将《汉书》背熟了,他将所缺的章节默写出来,这才还给了人家.

  道理: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

《小故事2》:韦编三绝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十七岁时就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鲁国.虽然孔子学识渊博,可他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书籍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像《周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孔子到了晚年,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给磨断了,不得不换上新的再用.

  就这样,一连换了三次牛皮绳,孔子才把《周易》研究透.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由此可见,再聪明的人,如果没有这种刻苦精神,也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